簡介 作者:王偉翰


(圖1)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2) 點圖可放大觀看

雲南
海報尺寸:53cm*77cm
製圖:陳雲
繪圖:李思東 關海彤 楊曉明 介彬等
隨2002年12月號19期 贈送
海報介紹:正面為1:1800000比例雲南地圖 反面為雲南多樣的民族 自然與風物

(內文)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 這裡就有二十六個 這裡的動物種全中國之冠 這裡是中國植物的基因庫 中國最大的熱帶雨林就在這兒 中國的大山大河 基本是東西走向 這裡的山河居然拐了個直角灣 從北向南縱貫排列
這裡將成為國際經貿的熱點 中國與東南亞交往的樞紐
這裡有許多迷人的地方 麗江 大理 香格里拉……這裡是中國的後花園

雲南的礦產非常豐富
目前已發現礦產就有142種其中有50多種礦產的保有儲量為中國的前十位

野生動物的樂園
雲南獨特的氣候與地理環境 使他能供種類眾多的野生動物棲息 形成了寒 溫 熱帶動物均有 動物種類呈南北東西交匯的奇特現象

植物種類非常多
雲南是全中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 幾乎集中了從熱帶 亞熱帶 製溫帶甚至寒帶的所有品種 在全中國3萬種高等植物中 雲南省就有1.7萬多種 佔全中國高等植物的62.9%

地勢起伏 地貌多樣
古人說 一日長一丈 雲南在天上 雲南確實離天很近 300萬年前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 使地底海洋深處的谷地突丌而起 造出了一片峰谷縱橫 川流迴旋的高原

冷暖乾溼 氣候多樣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複雜的地形地貌使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 季風氣候 山原氣候的特點 同時擁有寒冷的高原氣候與濕熱的熱帶氣候類型

少數民族種類最多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 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雲南有其中的26個

多種宗教並存
雲南有多種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蘭教 天主教 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在雲南都有很多的教眾 外來宗教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 融合當地少數民族的原始崇拜與與巫術文化內容 這使雲南的各大宗教呈現出獨特的特徵和紛繁的型態


(圖3)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4) 點圖可放大觀看

山東
海報尺寸:53cm*74.5cm
製圖:李力勐 陳雲
責任編輯:徐建 劉瑩
校對:陸鳳山
隨2003年3月號22期 贈送
海報介紹:正面為1:1000000比例山東地圖 反面為山東的歷史名人 海洋魚類 土特產 礦產分布

(內文)

歷史名人
大舜 “兵聖”孫子 “宗聖”曾子 “兼愛學說”墨子 “文聖”孔子 “亞聖”孟子 “木匠的祖師”魯班 “智聖”東方朔 “書聖”王羲之 “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發現甲骨文”王藝融 “長春真人”丘處機 “柳齋先生”蒲松齡 “淮南為橘 淮北為枳” 晏子 “神醫”扁鵲 “臥龍”諸葛亮 “文心雕龍”劉勰 “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 “抗倭英雄”戚繼光

山東海洋魚類
山東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 多年來一職是中國水產數量和出口量多的省
山東海域樹溫帶海區 來自赤道附近的溫暖洋流與北方的寒冷洋流在此相遇 家之黃河等眾多河流入海 使這片海域營養物質特別豐富 利於海洋生物繁殖

山東土特產
山東省歷史悠久 資源豐富 人文與自然雙重作用造就出眾多名產

山東礦產分布
山東是地質資源礦產的寶庫 山東礦產探採歷史悠久 從新石器時代就有開採鐵 金 銅 等礦產的紀載
山東礦產種類多 探明礦產除量豐富 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49種 約佔全國發現礦產的86%


(圖5)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6) 點圖可放大觀看

四川
海報尺寸:53cm*76cm
製圖:陳雲
繪圖:廖國山 劉治 耿藝
責任編輯:何亮
校對:陸鳳山
隨2003年11月號30期 贈送
海報介紹:

(內文)
神秘的文蜀文化 三星堆
再距成都22公里處屬國故都廣漢發現的三星\遺址中大型青銅雕像群 有立人像 人頭像 人面像 獸面像及各種動物雕像 不論在籌造工藝技術 合金成分 還是風格面貌上 都與中原有別

獨步千古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建於西元前三世紀 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是世界至今為止 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才子佳人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司馬相如字長卿 是漢代賦家的代表 所做<子虛賦><上林賦>等名篇佳作 載於史冊 流傳於世

繁榮的蜀漢
西元221年 劉備在成都稱帝 國號漢 史稱蜀漢

詩詞畫畫俱能的東坡居士
蘇軾是宋代眉州(今四川省梅州市)人 其父蘇洵 弟蘇轍等都是著名文學家 世稱 三蘇

詩仙與詩聖
李白與杜甫這兩位唐代偉大的詩人 一位出川 一位入川

長征中的傳奇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6紅一方面軍為搶渡大渡河 組織了由二十二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 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 攀踏著懸空的鐵鎖鍊衝向對岸 佔領橋頭 打通北上之路

中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1938年10月 武漢淪陷後 民族實業家盧作孚組織民生公司22條船漢大批職工在日軍飛機猛烈轟炸下僅用了40天趕在長江枯水期前將原先從上海 南京 武漢撤退到宜昌的重要工業物資約九萬噸 及十萬難民運至重慶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位於四川省西昌北約60公里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史建於1970年 於1983年建成 1984年首次執行地球同步衛星的發射任務

精彩的絕技 川劇
原先由外省流入的崑腔 胡琴腔 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因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經常同台 逐漸形成了共同的風格 清末時統稱”川劇”


(圖7)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8) 點圖可放大觀看

山西
海報尺寸:77cm*53cm
製圖:李力勐 陳雲
責任編輯:徐建 劉瑩
隨2002年8月號15期 贈送
海報介紹:正面為1:1000000比例山西地圖 反面為山西的歷史文化介紹

(內文)
北國煤海
山西被稱為”北國煤海”煤炭儲存量達8700億噸 佔全國煤炭探明儲藏量的30% 是中國煤碳儲量最大的省

醋的故鄉
山西做為老陳醋的發源地 被稱為<醋鄉> 尚書中就有山西人吃醋的記載

民歌戲曲的搖籃
山西銀哥戲曲藝術種類豐富 源遠流長 山西民歌曲調優美 感情真摯

古代彩塑的博物館
山西現在古代彩塑1.2萬多尊 包括唐 宋 遼 金 元 明 清各個時期的作品 可謂中國歷代彩塑之大全 被譽為”彩塑藝術博物館”

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最多的省
山西省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9處 是全國最多的省份

水資源最少的省份之一
山西地表水貧乏 且分布不均

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省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 是黃河文明的搖籃與中心區域 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麵食之都
山西是中國麵食種類最多的省分 麵食製作歷史悠久 花樣繁多 有固定名稱的 就有近300種 有”世界麵食在中國 中國麵食在山西”的說法


(圖9)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10) 點圖可放大觀看

陝西
海報尺寸:50cm*70.5cm
製圖:于章濤
圖片編輯:何亮 吳敬
責任編輯:于章濤
校對:陸鳳山
隨2005年7月號50期 贈送
海報介紹:分為三個區塊介紹陝西 自然資源 軍事地理 風土人情 反面為陝西的三維圖與旅遊

(內文)
陝西是個很特別的省 陝西的地勢南北高 中間低 分為陝北黃土高原 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的三大區域 三地的自然地理各有特點 氣候 土壤 物產 資源各不相同 三種生產方式與文化生活交相輝映 具有濃醇的地域特色

自然資源

陝西特產分繁多
複雜多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使得陝西的農產品非常多 除了寒帶與熱帶的植物外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植物都能在這裡找到落腳點

南北過度的氣候帶
陝西地處內陸中緯度地帶 形成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陝北的土的
陝北黃土高原給人的印象是土壤侵蝕嚴重 到處溝壑縱橫 黃河經過這裡後如黃湯一般混濁 黃河成為的上懸河有相當一部分是這裡的功勞

農業關中與資源陝南
關中土地肥沃 農業發達 自古以來就是陝西的糧倉

陝西地名
陝西自然環境複雜 從許多地名中可以解讀出人類聚集的方式 反映人們對不同自然竟的依賴和歷史的痕跡

軍事地理

陝北高原 天然的屏障
陝北黃土高原並非平坦的一片 而是群山連綿 峻嶺交錯 溝壑縱橫 河流古道遍布其間

關中平原
關中的處群山環抱 南一秦嶺 西靠瓏山 北憑子午嶺 黃隆山脈 四面又據關塞堅守 東有函谷關 南有武關 西有散關 北有蕭關 因而謂之關中

秦巴山地
陝南以山地居多 北有秦嶺 南有大巴山 中間為漢水 丹江橫貫東琉 兩岸點綴著漢中 安康擊傷洛等幾個小盆地

風土人情

陝北
陝北黃土高原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帶 歷史上生產受軍事和政治的影響較大 時牧時墾 自然環境與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大 民族的遷居也較頻繁

關中
關中平原自古以來一直是陝西的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 在各方面都對陝西各地有強烈的輻射作用

陝南
陝南秦巴山區和漢水谷的水熱條件較好 但由於地形封閉 交通不便 人口稀少 發展較為滯後 山區長崎市刀耕火種的土地利用方式 只有狹小的漢中 商洛谷地農業發達 是陝西境內的稻作農業區


(圖11)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12) 點圖可放大觀看

河南(文物與戰爭/文物兩全的編年史)
海報尺寸:52cm*72cm
製圖:李力勐 陳雲
責任編輯:劉晶 耿菲琳
實習編輯:張璇
地圖編輯:陳雲
攝影:馬宏傑
責任校對:陸鳳山
實習校對:李成林
篆書:徐世平
隨2009年4月號71期 贈送
海報介紹:

(內文)

河南土地大部分平坦坦的 貌不驚人 誰曾想 從傳說時代就開始的中國歷史就層層疊疊的鋪展在這裡 只要你行走在河南大地上 你的耳聞目染便都洋溢著古風
河南的古文化遺存源遠流長 分布廣泛 一個個地點 一個個時代連綴起來 正好是一部生動 完整的史書 河南擁有不可移動的各類文物點28168處 為中國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省分

起源於河南的中國姓氏分布圖

姓氏 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袁義達先生的研究表明 中國古今使用過的漢字姓氏有24000餘個 據研究 起源於河南的古今姓氏約1500個 依據中科 院1987年所公布的依人口數量排列的300大姓的族源來看 起源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達171個 郡望地98個 又據中科院2006年公布的100大姓中 起源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達78個 可以說 河南是姓氏根文化的大省

河南的文物與戰爭
(舊石器時代)

新鄭唐戶遺址
唐戶遺址位於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南部 是一處多時代聚落群址 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30萬平方公尺 是迄今為止國内面積最大的一處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遺址 過去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跡都以墓葬為主 極少發現有房址 而唐戶遺址一次就發現大面積的居住基址 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 房屋建築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對深入研究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的性質 分期具有重要意義 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環節

裴李崗文化命名地
裴李崗文化是因它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 目前考古資料表明 中原的裴李崗文化約在一萬年左右 是新石器早期最先進的一種文化 其分布範圍以新鄭為中心 北至太行山 南至大別山 東至豫東 西至豫西 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

舞陽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 與裴李崗文化具有不少共同的時代特徵而龜甲 骨 石 陶器上契刻符號的發現表明 在8000至9000年前的賈湖文化出現了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 其中個別符號與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處 因之賈湖刻符很可能與漢字起源有一定的關係 發現的20多支骨笛 經研究已具備了四聲 五聲 六聲和七聲音階 這一發現徹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 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到八千年前 它的發現將改寫中國音樂史 同時也是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完整而豐富 音樂性能最好的樂器實物

(新石器時代)
黃帝鑄鼎原
刑荊山黃帝鑄鼎原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的陽平鎮 司馬遷筆下軒轅黃帝鑄鼎銘功升天之處 鑄鼎原周圍的古文化遺址為仰韶文化晚期 龍山文化早期 距今約 4000~5000 年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位於鑄鼎原西側的北陽平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國最大的古文化遺址 是黃帝時期政治 經濟文化中心區域和「中華古祭壇」的所在地

大河村遺址
大河村遺址位於鄭州市北 12 公里處的107國道旁邊 這是處包含有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商代文化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内容的遺址 文化層深達4~7公尺,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房屋的留存。目前已發掘出房基30多座,其中一號房基的牆壁高達1公尺,距今已約5000 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 是目前國内該時期房基的僅存 出土的陶片上繪有各種天文圖像 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業和古代天文學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出土的彩陶雙聯壺被譽為中國古代造型最美的彩陶器

鄧州八里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八里崗在河南省鄧州市東郊的白莊村 八里崗遺址時代距今約6800年至4000 年 八里崗遺址的文化堆積為仰韶文化早期 中晚期 屈家嶺文化中後期 石家河文化至龍山文化晚期遺存 文化序列完整 文化内涵豐富 是研究南陽盆地史前文化及鄂西北豫西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遺址

(夏)
王城崗遺址
王城崗遺址位於登封告成鎮 在王城崗遺址新發現的大城 面積約30萬平方公尺 是目前在河南境内發現的最大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城址 為王城崗是「禹都陽城」之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另外 還在離城牆和城壕很近的地方發現了埋有人骨的祭祀坑 在城壕底部發現用於祭祀的人頭骨 以及很能反映使用者身份的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高規格遺物 都說明這一遺址是古代中原地區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 王城崗城址所顯示出的與洪水事件有關的證據 對研究當時社會和文化發展與環境和自然災害影響的關係 對研究夏王朝的建立和夏文化的起始年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新密市新砦遺址
位於河南省新密市東南18.6公里的劉寨鎮新砦村 包括今梁家臺 蘇溝 東灣和煤土溝共4個自然村的大部分區域 是嵩山周圍大型史前聚落之一 是原始社會末期十分典族聚落中心 在龍山時代和夏文間起著承上啓乍用 在考古學上稱為「新砦期」 新砦遺址極有可能是中國考古界苦苦尋找多年的夏代開國之君夏啓的都城

平頂山蒲城店遺址考古挖出20座夏代早期排房基址和兩座古城 對於探討夏代早期人們的居住形式 村落布局 家庭結構乃至社會組織結構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對於華夏文明起源的探索及早期華夏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偃師二里頭遺址

(西周)
洛陽旁家溝360多座西周貴族墓葬
在洛陽市郊北窯村西龐家溝發掘西周時期貴族墓367座 出土大量青銅器 陶器 瓷器 骨蚌器等 其中瓷器多與青銅禮器組合在一起陪葬 成為中國原始青瓷考古的重大收穫 特別是在青銅器銘文中 可看出有王妊 太保 康伯 豐伯 毛伯等西周高級貴族鑄作的器物 可見這是一處西周王室貴族的大型墓地應國墓地

平頂山應國墓地
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 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 地屬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 應國墓地共發掘應國墓葬42座 排列有序 具有「族墓葬」特徵出土文物數千件 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 所出銅器銘文涉及大射禮 俯聘禮 帝王廟號 喪服制度 對古代禮儀制度與諸侯方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排列有序的國君墓葬 為同時期墓葬斷代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虢國墓地遺址
位於三門峽市區内的虢國墓地以虢季 虢仲兩座國君級大墓最為著名 由於周天子的陵墓無一發現 諸侯級墓多被盜挖 出土文物不不多 虢季墓可以說是目前發現的 西周春秋時期級級別最高 規模最大 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大墓 國君虢季 虢季夫人 梁姬及太子墓的三座陪葬車馬坑 是中國以真車真馬隨葬的時代最早 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 出土的玉柄銅芯鐵劍聞名中外 把中國的冶鐵歷史向前提了近200年 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西漢)
永城梁孝王墓
西漢梁國王陵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比較完整 比較集中的漢代諸侯王陵墓區群 梁孝王寢園是迄今發掘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的漢代寢園建築基址 規模大等級高 為研究漢代建築和陵寢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南陽漢畫像石墓
南陽漢代畫像石 畫像磚和陶狗被譽為「三寶」 漢代建築明器中的四層 七層連閣式建築明器 反映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

内黃三楊莊漢代庭園遺址
内黃三楊莊漢代遺址首次以實物形式 大面積展現了西漢晚期的農耕生活

(兩晉南北朝)
洛陽漢魏古城南牆閶闔門遺址
洛陽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夏以來 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 累計建都時間長達1600多年 留下了規模宏大的五大都城遺址 數以萬計的古代墓葬 洛陽堪稱「中國地下博物館」 最近在洛陽漢魏古城南牆發現閶闔門 讓魏晉時期的宮城正門得以再現 這是目前中國都城考古發掘出的最早宮城正門 它強烈的禮儀特徵和平面布局對於都城建設思想演進的研究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閶闔門闕的形制 結構和建築技術對於中國古代所特有的門闕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13公里處 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西元 494年) 之際 直至北宋 現存佛像十萬餘尊 窟龕2300多個 龍門二十品字形端正大方 氣勢剛健有力 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

安陽固岸北齊墓地
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位於安陽安豐鄉固岸村 該墓地時間跨度長 涉及朝代衆多 墓葬形制豐富 出土文物種類繁多 研究價值極高 北周墓葬在這一區域屬首次發現 大量紀年明確的墓誌磚的出土 為研究北朝晚期墓葬提供了分期斷代標準 東魏 北齊墓葬的内涵豐富 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 填補了這一考古學研究的空白

(北宋)
北宋開封城
北宋鼎盛時 國都東京(今開封)已有人口上百萬 當時的倫敦人口不過5萬 開封城内6000多家店鋪林立 州橋夜市 通宵達旦 瓦子勾欄 日夜笙歌 其中最大的劇場已可容納萬人 中國的城市已從過去主要是官府所在地 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並呈現出開放的面貌 著名畫家張擇端創作的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 生動地記錄下了當時的繁華 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

北宋王朝「八帝十陵」
北宋王朝自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直到宋欽宗趙桓的「靖康之變」共有9個皇帝 除宋徽宗趙佶歸葬於紹興外 其餘的8個皇帝都埋葬在鞏義 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和宋徽宗的衣冠塚永祐陵在内 就形成了大家通常所說的「八帝十陵」集中體現了北宋皇家陵寢制度 在中國古代陵寢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嵩陽書院 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 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北宋理學大師程顥 程頤在此聚衆講學 使書院名聲大振 與河南睢州的應天書院 湖南的嶽麓書院 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代四大書院

(近現代)
漁洋村 6000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史
漁洋村位於著名的殷墟西北22公里處 人口不足千戶 卻完整地記載著6000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史 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下七垣文化 到商 春秋戰國 漢代 北朝(東魏北齊) 宋元 明 清 乃至民國 新中國抗美援朝和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 演變 都能在這裏找到實物和印記 整個村子就是一部用文物記載的活生生的中國通史 其表現内容之豐富 可視性之強 全國罕見


(圖13)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14) 點圖可放大觀看

青海
海報尺寸:51cm*71cm
製圖:陳雲
繪畫:關海彤 鞠婷
責任編輯:何亮
圖片編輯:何亮
校對:陸鳳山
隨本刊別冊(神秘的青海)贈送
海報介紹:介紹青海的旅遊 民族 宗教 與歷史 反面為青海三維圖 介紹水系與山峰分布

內文)
青海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 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全省面積很遼闊 東西長約1200公里 面積72萬多平方公里 佔全國總面積的7.5% 位居第四
獨特的 山川河流孕育了青海獨特的地理與自然資源 全省可分為三大自然區 東部溫帶半乾旱黃土季風區 西北部溫帶乾旱荒漠區 南部高寒區 各大區的自然景觀各異 動植物資源 礦產資源與生產生活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

<民族>
(漢族)
從漢武帝時代 漢族不斷得從中原地帶遷徙到青海 在民朝移民實邊政策下 也有大批祖籍江南的漢族移民青海 1949年後 許多內地幹部大學生到青海工作 他們中大部分也都是漢族 因此漢族成為今天青海個民族中比重最大的一個 共285萬人
(藏族)
青海第二大民族 共114.5萬人 七世紀下半葉 吐蕃吞併吐谷渾後 大量藏族人移民青海 吐蕃控制青海約兩百多年 在青海大力推行藏文化 設置河湟地區的一些漢族人也融入其中 形成了今天的青海藏族

(回族)
青海第二大少數民族 共83.12萬人 自唐朝開始 特別是十三世紀初 一批接一批的波斯人 阿拉伯人沿著絲綢之路東遷青海經商 日久後他們由僑民變成了中國公民

(土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青海的土族有20.14萬人 主要居住在互助 民和 大通 樂都 同仁等縣 他們極有可就是吐谷渾(一個立國於青海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 後被吐蕃所滅)的後裔

(撒拉族)
青海獨有的民族 2001年統計數據中為9.68萬人 信奉伊斯蘭教 他們主要居住在黃河岸邊的馴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等地

(蒙古族)
自成吉思汗率部來犯 其他各時期也各自有蒙古族移民 由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青海蒙古族 青海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總人口為8.95萬人 而今他們日常生活中大都穿漢服 說漢語


(圖15)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16) 點圖可放大觀看

青藏鐵路
海報尺寸:35cm*74cm
隨本刊別冊(珍藏 青藏鐵路)贈送
海報介紹:以地圖方式介紹青藏鐵路沿線的旅遊圖

(內文)
青藏高原是每人一生中至少應該去一次的地方
除了腳印甚麼也別留下 除了照片和美好的回憶 甚麼也別帶走

青藏景點介紹
(塔爾寺)
位於西寧市西南30公里處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側的蓮花山凹中 是蜚聲國內外的傳教聖地 塔爾寺占地面積600於畝 是藏漢藝術相結合的建築群 也是一所藝術聖殿 其酥油花 堆繡 壁畫馳名中外 被世人稱為藏藝三絕

(原子城)
金銀灘草原上還有第一個核武器研究舊址 原子城 1964年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與氫彈在此研製成功 原子城佔地面積為570平方公里 封閉了30年 於1995年全面退役 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丈鹽橋)
鹽橋全長為32公里 折合市制可達萬丈 橫跨整個察爾汗鹽湖 故稱萬丈鹽橋

(扎什倫布寺)
是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四大寺院之一 又是西藏地區班禪四世之後歷代班禪舉行宗教與政治活動的中心

(布達拉宮)
海拔3700多公尺 佔地總面積36萬餘平方公尺 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 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築群 始建於西元七世紀

(楚瑪爾河)
發源於葉魯蘇湖約150公里遠的可可西里山東麓 為長江源頭的北支源流 因區域裡有紅色土壤 故藏語亦為 紅水河


(圖17)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18) 點圖可放大觀看

福建民俗節日圖
海報尺寸:63cm*50cm
責任編輯:劉晶 張璇
地圖編輯:陳雲
責任校對:陸鳳山 李成林
系列地圖 NO.028-2
海報介紹:

(內文)
福建民俗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的一般特徵 福建民俗又是在福建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 社會歷史文化等特定的條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秦漢之前 福建有著自成體系的原始土著民俗 後來閩越古國滅亡 閩越族的部分習俗成為歷史遺蹟但還有些民俗在與漢族的融合中積澱保留了下來 漢代以後 中原漢族不斷南遷 帶來了漢族的民俗 並逐漸成為福建民俗的主體 從此福建民俗與中國傳統民俗一脈相承 宋元時期 泉州是世界著名的港口 大批的阿拉伯人 波斯人到此經商甚至定居 這些外國移民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習俗 雖然後來基本被漢族融合 但一些習俗卻保留下來 為福建民俗增添了幾分異域色彩 明代以來 隨著基督教的傳入 歐洲的一些民俗也傳入福建 此外 福建還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 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畬族民俗也就成了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畬族外 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滿族的一些習俗也積澱在福建民俗中

福建「素有東南山國」之稱境内山巒疊嶂 溪流縱橫 交通相對閉塞 形成了與外界相對隔絶的狀態 在客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保護層 一種文化產生和外來文化傳入後 便處於相對凝固的狀態 不容易受外部文化的影響生態 許多中原古文化在其發源地保持逐漸式微甚至湮沒 而在福建卻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比如在社會組織上保存著聚族而居的傳統 重視家族門第製度等 有關福建民俗「隆古」 「近古」「猶有古意」之類的記載隨處可見「風化所被所謂古意猶存 至如歲時節序之相沿 大抵今昔不殊」
由於自然環境 移民以及與當地土著融合等諸多原因 福建歷史上形成了不同的漢族民系和多個不罷相互通話的方营清流 大連城田等山區縣竟然沒有本縣通用的方言 甚至相鄰的鄉村也語蒿不通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 地區的文化特色 往往在語蒿上得到體現 民俗著方言區而差異 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局面也因不同的民系具有了鮮明的區域性 .


(圖19)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20) 點圖可放大觀看
群星璀璨的回族史
海報尺寸:42cm*58cm
撰文:海正忠
審稿專家:馬宗保 黃庭輝
阿拉伯文書法:陳坤
繪圖:於繼東
責任編輯:尹傑
製圖:陳云
責任校對:陸鳳山 李成林
海報介紹:以簡史時間軸的方式介紹回族從古至今的歷史演進 反面為回族自治區的風景名勝分布圖
(內文)
寧夏地處中國地質 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 在華北台塊 阿拉善台塊與之間 高原與山地交錯 大地構造複雜 從西面北面至東面 由騰格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 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

寧夏簡史

(距今三萬年前)
三萬年前 寧夏靈武水洞溝就有原始人類的活動 三萬年後這裡成為中國第一個被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跡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220年)
秦始皇首次出巡 取道隆禧西 由雞頭道穿越六盤山 與此同時 開始在寧夏築長城 駐戍兵 派官吏 治百姓 漢代繼承了秦代的政策 移民數量大幅增加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0年~589年)
在這段動亂的時期裡 寧夏成為 匈奴 鮮卑 等民族游牧 逐鹿之地 公元407~431年 匈奴人赫連勃勃興起 建立大夏 成為十六國之一 現在寧夏的固原 靈武 銀川等地區屬其管轄

(唐宋時期 公元618年~1279年)
安史之亂期間 太子李亨進入寧夏 公元756年在靈武登基稱帝 及唐肅宗 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元明清時期 公元1206年~19 11年)
蒙古滅西夏後 於公元1287年設寧夏路 開始遷入回回人 始有寧夏地名


(圖21)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22) 點圖可放大觀看
眾人西藏/熱詞看西藏
海報尺寸:61cm*47cm
海報介紹:主要介紹西藏的旅遊與以往數據的比對 有人潮流向 國內外參訪人數據等等
(內文)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 通訊 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 西藏 這個曾經遙遠而神祕的地方 對普通人來說再也不是遙不可及 從最初的專業探險家 到裝備精良的戶外愛好者 從熱愛自由行的驢友 到「高端純玩」的旅遊團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奔赴西藏 去探索 去發現 去感悟 去構建自己心中的西藏印象
在這些去過西藏的人們眼中 西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的西藏又是否各不相同呢 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裡 我們可以藉助最新的技術手段 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 將大家心中的西藏印象加以匯聚整理
我們選取了中國遊記類網站中 訪問量長期排在前三位的3個網站 收集了從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一年時間中發布的遊記2841篇 篩選合併後得到510 餘萬字的文本 通過武漢大學沈博士編寫的ROST CM6軟體對文本進行分析 再由編輯對同義詞 近義詞等較複雜的情況進行人工甄別處理 得到了一份高頻詞表 然後選擇在文本中出現頻次超過500的高頻詞中 排位最前的200個詞 作為最終的西藏熱詞
仔細分析這份熱詞表 我們發現大家對西藏的印象表現出很強的趨同性 每一個去過西藏的人在經歷 感受 關注熱點等方面都有著許多共通的東西 於是我們對這份熱詞表進行了數據分析 並將這些熱詞整合為7大類 地名景點 景觀類型 形容描述 人物 心情感受 行為動作和其他 從「地名景點」中 你可以推斷出哪些景點去的人最多 如果你的追求是特立獨行 那麼就要想辦法避開這些地點 從「景觀類型」中 我們找出了西藏最受遊客關注的景觀 然後又加以補充和推薦 從「形容描述」中 我們發現大家對西藏的印象普遍傾向於積極的一面 西藏的旅遊形象非常良好 從「人物」中 你可以看出在西藏什麼人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與其他旅遊地有什麼不同 從「心情感受」中 我們試圖捕捉一下大家心底隱藏的情緒 並看看是否可以喚起大家的共鳴 從「行為動作」中 你既可以解讀出遊客們在西藏的旅遊方式 也可以看到在西藏人們都會做些什麼 而在「其他」之中 既有著除了上述之外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 也隱藏著一些有趣的細節
對去過西藏的讀者們來說 這份西藏熱詞表 可能會讓您回想起過去的經歷不由得會心一笑 對沒有去過西藏的讀者來說 通過解讀這些熱詞 也可以初步實現對西藏形象的感知 我們在這裡做的解讀 只是一家之言的拋磚引玉 而每一個讀者 都可以對這200個詞彙進行各自的研究分析 從中獲得獨屬於自己的發現和感知

3-6月 慢春
立春時節 相鄰海拔的喜馬拉雅地區也進入了一年中將雪最多 最寒冷的時候 這個降雨 降雪的過程持續時間長 並隨氣溫的逐漸增高 而逐步減弱
而此時 林芝與藏南江河溝谷地區受印度洋暖溼氣流影響 三月份就已逐步開春 因此西藏春天的地理分布及不均勻

7-8月 快夏
西藏的夏天來得很快 這時西藏萬物復甦 氣候宜人 氧氣充足 是最適合旅行的時候 雅魯藏布江 拉撒河 尼洋河 帕隆藏布和年楚河流域 植被翠綠 麥浪翻滾 處處散發出詩的氣息 。

9月 順秋
立秋在西藏廣大地區是一個較為明顯的換季時間點 立秋後西藏各地的晝夜溫差明顯增大 植被也開始變黃枯萎

10月-來年2月 長冬
西藏的冬天是漫長的 從10月上旬降溫就明顯了 到來年1-2月分溫度最低 總體上西藏的冬季夜長晝短 氧氣嚴重不足 然和西藏的冬季也是一年中陽光最烈 藍天最多的時候 白天時太陽直射溫度很高 只要注重紫外線的防護 多數地區是溫暖的


(圖23)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24) 點圖可放大觀看
重慶/重慶自然景觀分布圖
海報尺寸:47cm*61cm
海報介紹:

(內文)

說起重慶 多數人似乎更加熟悉這裡的歷史文化 而對他的自然風貌知之甚少
重慶位於中國四川盆地東南部 具長江上游 他東臨湖南 湖北 南接貴州 溪靠四川 北連陝西 東西長470公里 南北寬450公里 轄區總面積8.24萬平方公公里 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山水城市

(原始社會)
根據考古發現的古遺址遺物推測重慶的遠古文化可追朔到200萬年前 重慶地區最古遠的原始人類 是1986年在巫山縣發現的更新世早期的人類化石 這是中國至今為止發現最古遠的人類化石 在中國人類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夏商周時期)
巴族開始進入川東地區 在先八文明的基礎上 建立起以部落聯盟為基礎的奴隸制國家 巴國 形成了具有濃厚特色的巴文化

(秦漢)
西元前 316年 秦國大將張儀奉命伐蜀 滅巴國 秦在原巴地設巴郡 並修建江州城 為郡治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蜀 魏 在金重慶地區設巴郡 巴東郡 屬益州

(隋棠兩宋)
隋統一全國之後決心改變當時混亂的 倍多於古 或地吳百里 數縣並疊 的郡縣制度 易處州為渝州 另制合州 信州 南州等 復置巴郡 巴東郡 黔安郡

(元)
元待在全國共設置了十個行省 重慶地區屬四川行省 在今重慶地區設立四川難道宣慰司 管轄重慶路 紹慶 懷德二府

(明清)
明代在今重慶地區設重慶府 重慶衛 另置不稱行省

(民國)
辛亥革命時期 重慶是四川第一個省級革命政權 重情慶屬軍政府的駐地 1929年重慶建市 促進了重慶現代化工商業 交通運輸業 商業 金融業的發展 使之成為長江上游的政權 經濟中心 1937年因抗戰之需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重慶成為戰時中國首都
(新中國成立199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 劉伯承 鄧小平 賀龍等領導的西南大區機關駐重慶 重慶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大區撤銷 改重慶為四川省轄市

(直轄市設立至今)
1997年3月14日 經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 設立中央直轄的重慶市


(圖25)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26) 點圖可放大觀看
中國冰川分布/青藏高原主要高峰分布參考圖
海報尺寸:42cm*58cm
海報介紹:圖表與地圖統計中國主要各山系的冰川分布 反面為青藏高原主要高峰標示地理位置與標高
(內文)
中國冰川分布
距今約九十萬年前 青藏高原強烈抬升 形成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約七十三萬年前 南起喜馬拉雅山脈 北至阿爾泰山的山地升到雪線以上 發育出了數量眾多 規模巨大的山地冰川 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中低緯度地區冰川分布最為豐富的國家

青藏高原主要高峰分布
在青藏高原 聳立著無數海拔超過5000米 6000甚至7000米以上的山峰 但他 們中的許多名子卻鮮為人知
要把青藏高原大大小小的山峰篩選出來 並標註上海拔高度 是一件難以精確完成的工作 一座山峰的海拔在不同地圖上有時會有不同的數值 這是由於測量方法與精度不同所造成

中國各山系的冰川分佈統計

阿爾泰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288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280
冰儲量/立方公里:16
冰覆蓋率/% :0.97
冰川條數:403
阿爾泰山斜跨中國 哈薩克斯坦 俄羅斯 蒙古等國 中國境内的阿勒泰山屬於山脈中段的南坡 山體長約1500多公里 分布有冰川400餘條 其中近90 %集中於額爾濟斯河水系的布林津河源頭 海拔4374米的友誼峰及其北側的奎屯峰是阿爾泰山主要冰川分布中心 其中最著名的冰川當屬長10·8公里 面積30 . 13公里的喀納斯冰川 阿爾泰山也是中國冰川分布的最北界

天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2119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9225
冰儲量/立方公里:1011
冰覆蓋率/% :4.36
冰川條數:9035
我國境内的天山山脈共有冰川9035條 但分布並不均匀 約50 %的冰川集中分布於南天山西段 其中主峰托木爾峰附近冰川較為密集 規模較大的冰川包括托木爾冰川 南依爾切克冰川 汗騰格里冰川等 此外 位於天山中段天格爾峰分水嶺北側的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也非常著名 這裡巨距離烏魯木齊僅120公里交通較為便捷

帕米爾高原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238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2696
冰儲量/立方公里:249
冰覆蓋率/% :11.33
冰川條數:1289
帕米爾高原的東部位於中國境内 高原上山峰聳立 主要的冰川集中在慕士塔格峰 – 公格爾峰附近 海拔7649米的公格爾峰是帕米爾高原的最高峰 海拔7509 米的慕士塔格峰更有著「冰川之父」的美名 慕士塔格峰下多條冰川呈放射狀自山頂一直延伸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度 尤以西坡最為壯觀

喀喇崑崙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266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6262
冰儲量/立方公里:692
冰覆蓋率/% :23.42
冰川條數:3563
喀喇崑崙山位於人跡罕至的中國西部邊境 這裡聳立著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 其中 海拔8611米的喬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 它北坡的音蘇蓋提冰川長約42公里 面積達380平方公里 這也是中國長度最長 面積最大的一條冰川 我國境内的喀喇崑崙山約有冰川 3560 條 冰川覆蓋面積達到了山體總面積的23.5 % 換句話說 喀喇崑崙山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都被冰雪覆蓋著

崑崙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4781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12267
冰儲量/立方公里:1283
冰覆蓋率/% :2.57
冰川條數:7697
崑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 橫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及青海等省區 , 全長約2500公里 崑崙山也是中國現代冰川面積最大的山脈 大小冰川將近7700條 總面積超過12000平方公里 圖中不難看出 全山系的冰川約三分之二都集中在西崑崙山 由於很多冰川難以到達 接近 無論是研究者還是探險者 目前對崑崙山冰川的了解仍非常有限

祁連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1325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1931
冰儲量/立方公里:93
冰覆蓋率/% :1.46
冰川條數:2815
祁連山共有冰川2800餘條 多數分布於山脈北部 冰川融水流入河西走廊 構成當地綠洲農業的重要水源 在海拔l 4000米以上 山體常年積雪 祁連山北坡的冰川末端在海拔4100米左右 在南坡 要到達冰川則需要爬到至少4300 米的海拔高度1958 年為了探明祁連山冰儲量 了解可開發利用的水源 施雅風院士率冰川考察隊來到這裡 中國現代冰川學的研究自此拉開序幕

羌塘高原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4419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1802
冰儲量/立方公里:162
冰覆蓋率/% :0.41
冰川條數:958
羌塘高原包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 崑崙山脈以南的廣大地區 這裡的冰川多以山峰為中心呈斑狀分布 高原北部數量更多一些 羌塘高原湖泊星羅棋布 到了夏季 冰雪融水匯入湖中 維繫著水源的補給和穩定值得一提的是 在西藏那曲地區雙湖以北百餘公里處 有一片面積達 423 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原 它的名字叫做普若崗日

唐古拉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1413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2213
冰儲量/立方公里:184
冰覆蓋率/% :1.57
冰川條數:1530
唐古拉山脈橫亙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的交界地區 雪線高度大約在海拔5300 ~ 5500米左右 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是這條山脈中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 唐古拉山脈半數以上的冰川都分布於此 其餘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山頂 且規模較小 在各拉丹冬雪山西側 便是著名的姜根迪如冰川–它是長江的源頭

岡底斯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1583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1760
冰儲量/立方公里:81
冰覆蓋率/% :1.16
冰川條數:3554
岡底斯山脈橫貫西藏自治區西南部 長約1100公里 它位於喜馬拉雅山北側並與之平行 岡底斯山脈的冰川多以山峰為中必呈斑點狀分布 3500 條冰川形成約20個大小不等的冰川群 其中以岡底斯山西段較為集中 在最負盛名的神山–岡仁波齊峰四周 分布有冰川28條

念青唐古喇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1106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10700
冰儲量/立方公里:1003
冰覆蓋率/% :9.68
冰川條數:7080
念青唐古拉山脈橫貫西藏中東部 為岡底斯山向東的延續 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冰川大多分布於這一山系 受沿雅魯藏布江北上的暖溼氣流影響 山脈東部的冰川規模較之西部更為宏大 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林芝地區 一些冰川的末端伸入到海拔2000餘米的森林中 遠遠望去 冰川與村落 花草 經幡構成了世外桃源般的景象

橫斷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3563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1579
冰儲量/立方公里:97
冰覆蓋率/% :0.44
冰川條數:1725
橫斷山區四川省西部 雲南雀西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區東南部衆多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切斷了東西向交通 故名橫斷山 這裡山高谷深 地勢複雜 橫斷山區的冰川集中於伯舒拉嶺 他念他翁山 梅里雪山 貢嘎山 雀兒山等地 雖然規模有限 但雪山冰川早已成為香格里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自然元素

喜馬拉雅山
山地面積/平方公里:202500
冰川面積/平方公里:8418
冰儲量/立方公里:712
冰覆蓋率/% :4.15
冰川條數:6472
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比肩相連 這裡的冰川也是異常精彩采 僅中國境内就有冰川6472 條 它們圍繞著一座座海拔8000米級別的高峰流淌下來 著名者例如希夏邦馬峰下的達索普冰川以及珠穆朗瑪峰下的絨布冰川 需要注意的是 喜馬拉雅山脈地處中低緯度地區 山頂雖冰雪皚皚 但山脈南麓的尼泊爾等國卻是一派林木蔥郁的亞熱帶景色

清藏高原 8000米以上高山

(喜馬拉雅山帶)單位/米
珠穆朗瑪峰 8844.43
洛子峰 8516
馬卡魯山 8463
卓奧友峰 8201
希夏邦馬峰 8012

(喀喇崑崙山帶)單位/米
喬戈里峰 8611米
加舒爾布魯木I峰 8068米
加舒爾布魯木II峰 8034米
布洛阿特峰 8051米


(圖27)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28) 點圖可放大觀看
影響新疆歷史進程的50件大事/尋找每個月最美的新疆
海報尺寸:42.5cm*55cm
海報介紹:以時間軸表現方式挑選古今中外影響新疆的50件大事來介紹 反面為每個月分上新疆最美麗的景點

(內文)
西域是古代中國典籍中使用的地理名稱 有廣 狹兩義 狹義之西域 及紙歷史上的新疆 清代開始使用 西域新疆 的名稱 清朝稱西北 西南的四個地方為新疆 均是指實行改土歸流的國內少數民族地區 並不是 新闢疆土 的意思 1884年新疆建省時 取故土新歸之義 正式定名為新疆

新疆自西漢時起便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神爵二年(西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 次年西域都護府開府施政 從此以後歷代內地王朝都以不同方式管理西域 吳潤內地是大一統的王朝還是處在割據時代 西域均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西域的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各政府

新疆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自進入歷史時期 我們便知道那裡的綠洲 草原上生活著使用不同語言 擁有不同膚色的各族居民 人們習慣於用地名稱呼他們 如 龜茲人 等 西域地處亞歐大陸中心 自古就是一個各族居民往來遷徙之地 從西漢至清代之前 漢人 月氏人 匈奴人 烏孫人 鮮卑人 柔然人 高車人 吐谷渾人 突厥人 吐蕃人 契丹人 蒙古人等眾多民族進入西域地區 自清朝開始 又有新的民族因不同原因遷入新疆 他們是柯爾克孜族 塔塔爾族 滿族 漢族 回族 蒙古族 錫伯族 以及哈薩克族 烏茲別克族 俄羅斯族 最終形成為伍爾族為主 多民族聚居的格局

絲綢之路將西域各處綠洲和草甸串連起來 向東牽手中國內地 向西拉著中亞 西亞及南亞 這條古代交通線 成就了世界史上最豐富 最絢爛的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交融 使新疆成為世界唯一一個世界四大文明交相輝映的地區


(圖29)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30) 點圖可放大觀看
浙江省名人地圖、浙江沿海及島嶼手繪圖/浙江海洋文明大事記、浙江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分布圖
海報尺寸:77cm*58cm
海報介紹:海報分為四部份介紹浙江 為從古至今的名人地圖 海上的浙江 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分布 海洋文明大事記

(內文)

就像一花的綻放必須積累足夠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陽光雨露一樣 浙江 的海洋文明經由早期河姆渡時代的孕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 至隋唐宋元臻於完善
沿岸港口繁多而富饒 至日本高麗等地的直航線開通 海上絲綢之路行程並大力發展 日本遣唐使河高麗派來的使臣頻繁出入中土 與鄰國的官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易絡繹不絕 民間的交流亦生機勃勃 浙江成為全國造船中心 並在東亞各國之間建立起海洋商貿文化圈

與此同時 用以庇佑這些海上往來的海上信仰體系也已建立 觀音到場扎根於舟山群島的普陀山 媽祖信仰以溫州洞頭為中心 逐漸蔓延至浙江沿海各地 祭祀潮神 海神 東海龍王等各種神靈的本土信仰亦遍佈每個海島和近海地區

這一朵海洋文明的花苞 經由漫長時間的醞釀 此時雨水豐沛 土壤肥沃 陽光充足 正逐漸綻放 如今日本境內仿造唐代洛陽和長安建造的京都和奈良 以及浙江沿岸多處與日本 高麗有關的地名 便是那時浙江海洋文明發展的結果 也是當日海洋文明興盛的標誌

雖然此時自然條件上陽光 雨露 土壤俱足 , 人爲環境卻困難重重 明清兩代朝廷以防範倭寇之名實行了長達 300 多年的海禁政策 這朵海洋之花剛在和風煦日中張開花蕊 便遭強風暴雨襲擊

然而 自然力量的發展不可抵擋 即使在實行海禁的漫長年代裡 無論官方還是民間 與鄰國的往來從未間斷 清代海禁剛剛解除 海上往來便再次蓬勃發展起來 至近代 港口對外開放並逐漸升級 寧波 – 舟山港崛起 洋山港來勢兇猛 對外貿易的範圍亦從東洋擴展至全球 同時 浙江人開始主動走向全世界 如今 浙江境內遍布僑鄉 世界各地也都有浙江人開疆闢土的影子 人們甚至以 「 中國的猶太人 」 來形容浙江人的冒險精神 它們昭示著 浙江的海洋文明即將迎來新的高峰

雖然開放途中時有枯萎 浙江的海洋之花卻從未真正死去 但凡遇有陽光雨露 便鼓足所有力量與次燦爛開放


(圖31)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32) 點圖可放大觀看

穿越內蒙古 聆聽一曲多旋律的景觀合唱—推薦內蒙古旅遊路線
海報尺寸:43cm*57cm
海報介紹:以地圖方式介紹內蒙古的旅遊路線 反面為從古至今於內蒙古統治過的民族演進

(內文)
在東亞的内陸腹地在中國地勢的第二階梯上 海拔 1000至1500 米的内蒙古高原悄然隆起 默默佇立 與同在第二階梯上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截然不同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 起伏和緩 從高空俯瞰宛如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型舞臺
自殷商起 一個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輪番登上這個舞臺他們 「你方唱罷我登場」在舞臺融合 …… 上演了一齣齣跌宕起伏的宏大劇目

東胡的興起與衰落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自吽蘭商代初年到西漢 東胡王 大約 1300 年 春秋戰國時期 東胡人的活動範圍大致在呼倫湖以東 嫩江以西的大興安嶺山脈北段和西拉木倫河 老哈河流域 戰國時期 東胡最為強盛 號稱 「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南界大致到達今河北灤河及遼寧大凌河流域

匈奴的興起與衰落
繼東胡之後 戰國時期匈奴興起於內蒙古 到冒頓單于時 匈奴實力空前強盛 東到遼河 西至蔥嶺 北抵貝加爾湖 南達長城 第一次統一了大漠南北並建立起國家政權---匈奴單于國 匈奴後分裂為南北二部 西元50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附漢 設立單于庭帳於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 南匈奴部眾分布於今內蒙古 甘肅 山西 河北一帶 最終與當地漢族融合

鮮卑與柔然的興衰
鮮卑是東胡後裔 聚居於鮮卑山的稱為東部鮮卑 另有一支拓跋鮮卑 自先秦以來即聚居於大鮮卑山 ( 今内蒙古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大興安嶺北段 ) 匈奴滅亡後 鮮卑西進 盡據匈奴故地 二世紀中葉 鮮卑人檀石槐被推舉為大人 ( 魚鮮卑首領稱為大人 ) 在彈漢山邊建立庭帳 建立起一個鮮卑部落軍事大聯盟 勢力最盛時 「南抄緣邊 , 北卻扶餘 , 西擊烏孫」

突厥與回紇的興衰
6 世紀初 柔然衰落 突厥逐步壯大 突厥和鐵勒同族 ( 鐵勒即敕勒 在漢文獻中秦漢時作丁令 南北朝時稱高車 ) 突厥祖先初住平涼一帶 5 世紀中葉移居至金山 ( 今阿爾泰山 ) 金山形似兜鍪 ( 古戰盔 ) 其俗謂為 「突厥」 因以為號

契丹的興衰與女真的興起
契丹是鮮卑宇文部的後裔 最初游牧於内蒙古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一帶 7 世紀初期契丹部落組成大賀氏聯盟 地盤為東臨高麗 西接奚 ( 隋初 漢文獻略稱庫莫奚為奚 ) 南抵營州 北毗室韋 916 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稱皇帝 國號「大契丹」 ( 後改稱遼 ) 1125 年遼被金所滅 。

蒙古族的興起
蒙古族是東胡人的後裔 自北魏時代 蒙古高原東部的蒙古語族諸部分化成兩大勢力「其南者為契丹 , 在北者號室韋」 其中 世代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蒙兀室韋人在唐朝中期便為中原所知 「蒙兀」 即蒙古 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民族的直系祖先蒙兀室韋 9 至 11 世紀西遷到達鄂嫩河 克魯倫河和圖勒河河上源一帶同當地土著部落融合 12 世紀初在這裡形成尼魯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兩大分支 合稱為合木黑蒙古

滿族的興起與征服蒙古
15 世紀初 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吞併女真各部 1593 ~ 1594 年 古勒山之戰 努爾哈赤擊敗海西女真與蒙古科爾沁部的九部聯軍 科爾沁部歸附 。 1628 年 皇太極攻打察哈爾部林丹汗 經數次征討 1634 年林丹汗身死 以他為代表的成吉思汗家族的統治宣告結束 1635 年 皇太極繼位後改 「女真」 族名為 「滿洲」 簡稱滿族 1636 年内蒙古十六部共奉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 , 同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 改國號為清


(圖33) 點圖可放大觀看

(圖34) 點圖可放大觀看
透過海水看海底
海報尺寸:35cm*58cm
責任編輯:張璇
地圖編輯:王岩 蔡博峰
責任校對:陸鳳山 李成林
系列地圖 NO.031-1
海報介紹:介紹中國臨海與海洋底部的地形板塊變化與特色
(內文)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燕像長達18000公里 所屬島嶼超過6000個 祈禱與岸線超過14000公里 根據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 中國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 這諞遼闊的藍色國土被劃分為四大海區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渤海與黃海的分界
在四大海中 唯的內海是渤海
渤海是個深入中國大陸近封閉型的淺海 北 西南三面分別被遼寧 河北 山東三省和天津市所包圍 在東面 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 分界線北起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角 南至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分界
黃海位於渤海的東南方 是大陸架上的一個半封閉淺海
黃海北起鴨綠江口西傍山東 江蘇 東鄰朝鮮 韓國 西北經渤海渤海海峽海峽與渤海溝通 東南至濟州海峽 南與東海相接 黃海與東海的界限沒有天然的海峽來劃分 長江口北岸的啓東嘴與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就是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
東海位於中國岸線中部的東方 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 北與黃海相連 西南通過台灣海峽與南海溝通 東北部經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通 東以九州島 琉球群島和台灣島的連線與太平洋相隔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爲從廣東省南澳島南端至台灣島南端貓鼻頭的連線

總瀏覽人次 85 , 今日瀏覽人次 : 1